| 
 
 
 
    有蜀君子曰苏君,讳洵,字明允,眉州眉山人也。君之行义,修于家, 
信于乡里,闻于蜀之人久矣。当至和、嘉祐之间,与其二子轼、辙,偕至京
 师,翰林学士欧阳修得其所著书二十二篇献诸朝。书既出,而公卿士大夫争
 传之。其二子举进士,皆在高等,亦以文学称于时。
 眉山在西南数千里外,一日父子隐然名动京师,而苏氏文章遂擅天下。
 君之文,博辨宏伟,读者悚然想见其人。既见,而温温似不能言;及即之,
 与居愈久而愈可爱;间而出其所有,愈叩而愈无穷。呜呼,可谓纯明笃实之
 君子也!
 曾祖讳祐,祖讳杲;父讳序,赠尚书职方员外郎,三世皆不显。职方君
 三子,曰澹,曰涣,皆以文学举进士;而君少,独不喜学,年已壮,犹不知
 书。职方君纵而不问,乡闾亲族皆怪之。或问其故,职方君笑而不答,君亦
 自如也。年二十七,始大发愤,谢其素所往来少年,闭户读书为文辞。岁余,
 举进士再不中,又举茂材异等不中。退而叹曰:“此不足为吾学也。”悉取
 所为文数百篇焚之,益闭户读书,绝笔不为文辞者五六年。乃大究六经、百
 家之说,以考质古今治乱成败、圣贤穷达出处之际。得其粹精,涵畜充溢,
 抑而不发。久之,慨然曰:“可矣”。由是下笔,顷刻数千言,其纵横上下,
 出入驰骤,必造于深微而后止。盖其禀也厚,故发之迟;志也悫,故得之精。
 自来京师,一时后生学者皆尊其贤,学其文以为师法。以其父子俱知名,故
 号“老苏”以别之。
 初,修为上其书,召试紫微阁,辞不至,遂除试秘书省校书郎。会太常
 修纂建隆以来礼书,乃以为霸州文安县主簿,使食其禄,与陈州项城县令姚
 辟同修礼书。为 《太常因革礼》一百卷。书成,方奏未报,而君以疾卒。实
 治平三年四月戊申也。享年五十有八。天子闻而哀之,特赠光禄寺丞,敕有
 司具舟载其丧归于蜀。
 君娶程氏,大理寺丞文应之女。生三子:曰景先,早卒;轼,今为殿中
 丞直史馆;辙,权大名府推官。三女皆早卒。孙曰迈、曰迟。有《文集》二
 十卷,《谥法》三卷。
 君善与人交,急人患难,死则恤养其孤,乡人多德之。盖晚而好《易》,
 曰:“《易》之道深矣,汩而不明者,诸儒以附会之说乱之也;去之,则圣
 人之旨见矣。”作《易传》,未成而卒。治平四年十月壬申,葬于彭山之安
 镇乡可龙里。
 君生于远方,而学又晚成,常叹曰:“知我者惟吾父与欧阳公也。”然
 则非余谁宜铭?铭曰:
 苏显唐世,实栾城人。以宦留眉,蕃蕃子孙。自其高曾,乡里
 称仁。伟欤明允,大发于文!亦既有文,而又有子。其存不朽,其
 嗣弥昌。呜呼明允,可谓不亡。
 
 
 |